呂志明,太原軍代處主任,30個春夏秋冬奔波在鐵道線上。
這樣一位元老級的軍代表,居然碰到了大難題:許多軍運物資通不過站臺的彎角,有的好不容易裝上了車,但超高、超寬的裝備又不能通過沿途橋梁和涵洞。眼睜睜看著耽誤了部隊試驗和機動速度,呂志明急得團團轉。
呂志明把自己關在屋里搞起了設計。幾番思量,他根據新型軍事物資特點,大膽提出了改造軍運設施的新方案。他四處征求意見,主動與鐵路部門協商解決辦法,首先在裝卸條件較差的秦家莊車站試驗改造。整整用了兩年時間,他將一個小站臺改成了一天可以裝一列卸一列的新型站臺,成倍提高了裝卸能力,確保了國防試驗任務的圓滿完成。
呂志明的管段內有一條擔負全軍報廢彈藥運輸任務的專用線,任務量大,危險等級高。許多報廢彈藥性能很不穩定,對氣溫、顛簸等因素非常敏感,稍有不慎就會發生事故。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呂志明與鐵路局協商成立了報廢彈藥專項運輸領導小組,并聯合制訂了《報廢彈藥運輸實施細則》,創造了穩裝穩卸,科學調度,全程監控等經驗,截至目前,裝卸報廢彈藥千車無任何差錯、無任何安全隱患。
要讓一列列飛馳的軍列在繁忙的經濟運輸線上互不影響、見縫插針、按時抵達,需要軍代表高超的運籌能力。呂志明就是這樣一位逢難必解的高手。一次,某集團軍千里機動進行演習,裝備裝載地是大秦鐵路線主要裝載站,如先保障部隊,就會影響到大秦線的經濟運輸任務。鐵路部門提出延遲,部隊急了,千軍萬馬如不能按時趕到集結地域,將影響整個演習。兩難相持,呂志明來了。他對該站的日輸送量、裝載設備進行了準確評估,然后擬制了一份周密的交替裝載計劃。軍隊和地方科學分組,全部按期順利完成了運輸任務。事后,大家都夸:“還是老呂行啊!”(本報記者 郭建躍 本報通訊員 王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