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在儋州市白馬井鎮天正船舶制造公司的船塢上,工人們正在3艘150噸位鋼質漁船的制造現場忙碌著,這是該造船廠成立以來接到的第一批訂單。
只見偌大的船只外殼高高聳立,把旁邊的木質小漁船比得很渺小。大吊車在往船上吊裝鋼板,電焊工操作時冒出的火花四濺。
據悉,投資2000萬元的儋州天正船舶制造廠于2005年落戶儋州,但由于政府幫助漁民建造鋼質漁船的項目擱淺等原因,該船廠在將近2年多時間一直沒有訂單而不能生產。
從今年1月開始,該廠接到第一批訂單:為三亞市漁民建造三艘150噸鋼質漁船,預計到8月初即可交貨。日前,該廠又與一公司簽訂了另外6艘油品補給鋼船的合同。
該公司董事長吳榮參說,海南是海洋大省,但與內地相比,海洋捕撈業的總體水平還有很大差距,由于漁民傳統的捕撈習慣,木質漁船的比例還很大。但要出遠海,木質漁船在抗風等安全性能上比不上鋼質漁船,使捕撈作業區域和漁業生產受到限制。他們正是看到這方面的潛力,才投資在海南成立造船廠。
該公司副總經理趙銑文說,值得欣喜的是,現在海南已有不少漁民開始意識到木質漁船的缺陷和鋼質漁船的優勢。在三亞已經投入生產的60多艘鋼質漁船,大多為近年來在山東和福建建造的。
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李應濟在考察該廠時說,這是海南第一家能自主建造鋼質漁船的企業,該廠的正式投產填補了我省不能造鋼質船舶的空白。(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