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海兩岸的歷次對峙中,解放軍的潛艇部隊一直讓臺灣當局頗為忌憚。與軍艦、戰機的交鋒不同,盡管雙方在海面之下的角力從未中斷,但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間的潛艇戰甚少被公諸于眾。
7月出版的香港《亞太防務》雜志,刊登了題為《臺海反潛大戰秘辛》的文章,披露了臺軍在過去幾十年中與大陸潛艇“親密接觸”的部分細節。
40年間數度交手
文章引用臺灣方面的檔案稱,臺軍與解放軍潛艇首次交手,是在1954年8月。當時,臺灣空軍第8大隊的P-4Y巡邏機在基隆外海發現一艘潛艇,邊攝影邊打開彈艙,準備實施轟炸。
孰料,機上人員匯報多次,卻一直無法得到攻擊許可,原因是司令部怕誤擊美軍潛艇。結果,臺軍飛機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方從容下潛離開。
在第二年的大陳列島戰役中,臺灣空軍第8大隊的B-25轟炸機又發現潛艇,考慮到美國潛艇不會冒險進入這片交戰水域,臺軍領隊立即下令攻擊。完成任務后,臺方將航拍照片交給美軍情報官判讀,后者認為目標已受創。
1958年9月,金門炮戰開始后不久,一艘臺灣海軍登陸艦駛抵距金門料羅灣約40海里處時,右舷哨兵大叫“潛艇”,全艦頓時氣氛緊張。在旁護航的驅逐艦趕忙加入獵潛行列,但因為裝備老舊,整個下午都沒收到任何聲吶回波。
1965年底,臺軍戰機又在新竹外海發現不明潛艇,經與美軍溝通后,司令部下令實施??章摵戏礉撟鲬穑v基隆的兩艘美國驅逐艦也火速前往。然而,經過整整56個小時的圍剿,竟無人有把握是否擊中了水下目標,這次任務只好以“烏龍”收場。
1994年5月25日,在年度“漢光演習”期間,臺軍反潛機在臺南外海再度發現不明水下目標,但由于兩岸關系緩和,臺軍未做出激烈動作,這場對峙和平結束。
大陸潛艇?!盁o害通過”
文章稱,隨著臺海局勢變化,大陸的潛艇以上浮狀態自臺灣外海通過,近年來并不鮮見,許多臺軍飛行員都執行過跟蹤潛艇的任務。
一位目前仍在役的嚴姓中?;貞浾f,有一次他從花蓮飛回屏東,上頭臨時讓他去監視一艘潛艇。他把高度降到五六百米,沒多長時間就在1點鐘方向發現一條白色浪花。
當飛機從潛艇側面飛過,副駕駛叫了一聲“指揮塔不是美軍的那一型,是大陸的,核動力的?!睓C組人員的心情頓時緊張起來。
嚴姓中校繼續說:“我一邊保持著飛行姿態,一邊睜大眼珠子盯著海面。我把飛機坡度壓到快60度……副駕駛又大喊‘目視到潛艇’,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還真看到那條黑影往水里鉆,但那也是我們最后一次看到,當我把飛機再轉回來,潛艇老早就不知去向啦!所以,我支持買P-3C(新型反潛機)。”
與這位軍官有相似經歷者,在臺軍中為數不少。文章強調,臺灣周邊多數航道屬于公海海域,各國軍艦毫不客氣地享受“無害通過”的權利,因為海峽平均水深僅百余米,大陸潛艇也干脆浮出水面,光明正大地徑自通過。
臺軍“兵推”也愛自欺欺人
根據臺軍自己的分析,解放軍潛艇部隊最可能的作戰方式,是在臺灣周邊劃出一個周長約2000公里的橢圓形,再將其分為20余個區域,每個區域由一艘潛艇負責。
這是典型的伏擊戰術,因為潛艇雖然具備極高的隱蔽性,卻要因此犧牲其通訊及補給能力。所以,當潛艇執行任務時,多數時候采取“蹲點”方式,以防被敵軍發現,同時節約電能。
文章總結說,從歷史經驗看,對付潛艇最有效的武器是潛艇本身,如果有一方(臺軍)在潛艇數量上居絕對劣勢,將會危及整個艦隊的生存。
糟糕的是,臺軍在備戰過程中仍然以“人治”為重,人走政息,政策總是一變再變,直接造成部隊訓練無法落實。
例如,臺軍前幾年的“漢光22號”演習,通過電腦模擬顯示,解放軍近40萬渡海兵力遭到臺軍海上截擊,“完全潰散”,演習大獲成功。
到了“漢光23號”演習,臺軍在兵棋推演過程中,更是以4艘潛艇叫板解放軍40艘潛艇,竟未損失一艘。
對此,連當時的臺灣“國防部長”李杰都說:“我也覺得很奇怪……”文章批評說,這種紙上談兵,每逢長官督導就一定“打勝仗”的潛規則,對多年未經實戰考驗的臺軍更像是一種反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