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干擾為何姍姍來遲
去年秋天,一場多兵種復雜電磁環境下合成訓練在沈陽軍區某步兵團展開。
“3號高地左側地堡群3個、裝甲步戰車4輛、電磁干擾車2臺……”上午8時50分,隨著“敵情通報”的下達,該團各兵種分隊紛紛投入“戰斗”。
第一輪的火力打擊之后,藍方前沿防御工事被撕開了一個缺口,主攻分隊即將發起沖擊。
“無線通信系統遭‘敵’電磁干擾,啟用備頻重新建立通聯!”面對突如其來的“敵情”,各作戰單元迅速啟動應急通聯預案,所有無線通信終端進入靜默狀態。
與此同時,指揮所通信保障席的3名技師打開探測裝置,全神貫注地盯著眼前的一組組指示燈和數據:“只需鎖定藍方干擾頻率和干擾源位置,我們就能跳出他們設下的電磁陷阱。”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雖然“敵情通報”已經下達,但藍方真正的電磁干擾卻遲遲不見動靜。
“沒有真實的電磁干擾背景,演練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于是,導演組只好下達了暫停的命令。
“計劃好的電磁干擾為何沒有按時開始?”通信參謀來到通信連訓練場一看,發現訓練設備剛剛打開。
對此,連長解釋說,剛剛進行訓練講評時多講了幾句,結果耽擱了幾分鐘……
關鍵要有“一盤棋”思想
盡管幾分鐘后訓練繼續進行,但該團領導卻認為,如果不對這種“不守時”的問題進行處理,這種“一個團等一個連”的現象就不能從根本上杜絕,訓練效益也將無法提高。
為此,他們決定對通信連長給予全團通報批評。
因為訓練比計劃晚了幾分鐘,就挨了批評,不僅通信連長自己,很多官兵也想不通:這又不是打仗或演習,沒必要這么較真。
連隊的訓練,連長說了算,只要時間、人員、內容落實就行了,如果連推遲了幾分鐘都要挨批評,豈不是吹毛求疵……
面對這些聲音,該團領導并沒有急于表態,而是以“體系訓練,我們該如何合拍”為題組織官兵進行了大討論。
“傳統的訓練,都是各自為戰,一年到頭也就綜合演練時能見一次面。如今信息系統體系訓練貫穿訓練全程,平時沒有集成訓練,戰時又怎么聯合作戰?”
“時間是集成訓練關鍵。如果今天你晚幾分鐘,明天他慢半拍,訓練的步伐就難以合到一塊兒……”
推行集成訓練,第一步就是要嚴明紀律,把訓練場當成戰場!理不辯不明。通過討論,大家漸漸地統一了認識:只有樹立了“一盤棋”的思想,嚴格落實訓練計劃,才能走開集成訓練的路子。
為此,他們根據部隊訓練需要,研究制訂了《關于組織信息化條件下作戰單元集成訓練的意見》,對分隊的軍事訓練進行科學統籌,以“互為對手、互為條件”為原則進行合理調整,從基礎訓練開始就將全團各分隊、各作戰單元的訓練置于體系訓練環境之下,做到“仗在一起打、兵在一起練”。
平時訓練與戰場合拍
一系列的舉措,使訓練終于踏上戰場節拍,給該團訓練場帶來了立竿見影的變化——
經過團里審核下發的《軍事訓練周計劃》成了分隊日常訓練的依據,八連連長麻書明說,過去,無論是基礎訓練,還是專業訓練,都是各連搞各連的,互不相干,只要落實了就行,比較粗放。而現在,什么時間訓什么內容,精確到了分秒,訓練必須跟著計劃走!
“以前,雖然在營區里天天低頭不見抬頭見,但在訓練場上,一年卻難得見到幾次,現在天天在一個訓練場上訓練,不僅增進了了解,而且還大大提高了協同意識,演習中配合起來也不再磕磕碰碰了!”步兵三營文書宋占鵬對此深有體會。
“訓練計劃雖然規定得細了,要求嚴了,但并不意味著沒有彈性。考慮到各單位實際,我們在設置好共同課目的同時,又專門留出了自由支配時間,從而避免了統得過死帶來的問題。”營長麻然材說。
6月中旬,該團一場涵蓋多專業和兵種的對抗演練拉開戰幕。
集結地域,一張信息化指揮網在密林中編織而成;指揮方艙內,各席位的指揮員時而敲擊鍵盤,時而輕點鼠標,一份份“敵情”通報、一條條作戰命令,通過一體化指揮平臺發往各作戰單元;戰場前沿,攻擊分隊和保障分隊密切配合,時刻與指揮所互通情況……
“這次演練進行得非常順利,由于平時落實了集成訓練,‘脾氣’都摸清了,演習中只需進一步明確分工,就能做到步調一致。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作訓股股長隋國勝興奮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