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第二炮兵某基地官兵駕長劍戰車,穿崇山峻嶺,開展了一場信息化條件下實兵對抗演練。從戰斗打響到鳴金收兵,一群曾經只是給“劍俠”當“陪練”的人員始終攪動著整個戰局,他們就是技術專家和數據采集人員。
記者走進演兵場,看到綠樹掩映中有兩頂迷彩帳篷。事實上,兩頂帳篷中只有一頂是真正的“中軍帳”,另一頂被稱為“數據判讀中心”。里面熒屏閃爍,鍵盤嘀嗒,14名專家忙忙碌碌?;厮玖顔T李洪軍告訴記者,作為高技術軍種,第二炮兵部隊向來高度重視導彈專家技術把關和參與決策的重要作用,專家甚至擁有對訓練方案的否決權,直接影響著戰局。
演練中,某旅一次操作出現異常:檢測控制儀上一個程序燈的閃爍時間比規定時間延長0.2秒。旅總工程師李析微當場要求進行重新測試。結果表明,此舉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
記者跟隨演練采訪,正好趕上召開作戰會議。指揮所制定當晚某型導彈火力突擊計劃后,給“數據判讀中心”傳輸一份。專家們周密論證,很快對該方案提出7處修改意見。當晚戰斗,擔任突擊任務的某旅大勝而歸,“數據判讀中心”一陣緊張計算后作出評估:火力打擊效能比上一波次提高13.5%。
“科長,這是戰車最新靜態檢測數據。”參演某旅作訓科李參謀將裝備車基本信息表遞給科長李強。李強轉身走進數據判讀室,與專家一道就這組數據展開分析論證。作為考核組成員,這次演練中李強還擔負著一項重要任務——采集和驗證戰場數據。
李司令員說:“未來信息化戰爭,打的就是精細,任何一個小小的數據,都可能影響甚至決定戰局。我們在平時的訓練中就十分注重采集數據,并建立了龐大的數據庫,但這些數據必須是動態的,比如這次在陌生、復雜環境下演練,就需要采集、驗證和更新大量數據,所以,這次任務中我們讓所有考核人員兼任數據采集員。”
演練中,全基地兼職采集數據的人員難以計數,從訓練數據、戰場數據、裝備技術數據到各種保障數據;從一線操作號手、指導把關人員,到各類保障人員,大家都把采集和驗證數據當成了一種習慣。野戰醫療隊每天對參演官兵進行一次健康數據采集,并據此提出膳食、作息等建議?;仃爩籴t院院長郝杰介紹說,依靠這種干預,參演官兵不到3天就完全適應了野外惡劣環境。
一周的演練中,3臺攝像機、5臺照相機和無數張表格始終全程伴隨官兵。參演某旅旅長張衛民介紹,這次演練光他們一個旅采集、驗證數據就達2600余組。
點評
臺前幕后一起轉變
■魏 兵
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轉變,首先要轉變訓練思想。第二炮兵部隊訓練,必須由“靶場思維”轉向“戰場思維”。
靶場思維模式下,衡量一支導彈部隊戰斗力的主要標志就是靶場打得準,只需主戰分隊技術過硬、操作精準。于是,導彈專家往往不是越位當“保姆”,就是缺位坐“冷板凳”;其他人員不是充當“看客”,就是甘當“陪練”……
戰場思維模式下,科學組訓內涵發生變化,體系對抗成為訓練常態,精細化訓練勢在必行,必然要求臺前幕后一起轉變,充分發揮專家的技術把關和參與決策作用,同時要求所有指戰員樹立數據意識,向小數點要戰斗力。這些都是推進訓練轉變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