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顧名思義,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指的是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其目的,是讓所有的物品都與網絡連接在一起,方便識別和管理。
當前,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物聯網產業規模是互聯網的30倍,是一個萬億元級的產業。
有關專家認為,物聯網對于全世界而言都剛起步,各個國家都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中國應抓住這個難得的戰略機遇,把建設物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培養相關人才,從而掌握國際話語權。在這方面可以借鑒日本、美國等國的經驗。
國外物聯網發展路徑各有千秋
日韓:打造“無所不在”的便利社會
物聯網已滲透到人們的衣食住中
日本和韓國在2004年都推出了基于物聯網的國家信息化戰略,分別稱作u-Japan和u-Korea。“u”代指英文單詞 “ubiquitous”,意為“普遍存在的,無所不在的”。該戰略是希望催生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實現無所不在的便利社會。
u-Japan由日本信息通信產業的主管機關總務省提出,即物聯網(泛在網)戰略。目標是到2010年把日本建成一個充滿朝氣的國家,使所有的日本人,包括兒童和殘疾人,都能積極地參與日本社會的活動。通過無所不在的物聯網,創建一個新的信息社會。
物聯網在日本已滲透到人們衣食住中:松下公司推出的家電網絡系統可供主人通過手機下載菜譜,通過冰箱的內設鏡頭查看存儲的食品,以確定需要買什么菜,甚至可以通過網絡讓電飯煲自動下米做飯;日本還提倡數字化住宅,通過有線通信網、衛星電視臺的數字電視網和移動通信網,人們不管在屋里、屋外或是在車里,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接受信息服務。
u-Japan戰略的理念是以人為本,實現所有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連接。為了實現u-Japan戰略,日本進一步加強官、產、學、研的有機聯合,在具體政策實施上,將以民、產、學為主,政府的主要職責就是統籌和整合。
通過實施u-Japan戰略,日本希望開創前所未有的網絡社會,并成為未來全世界信息社會發展的楷模和標準,在解決其高齡化等社會問題的同時,確保在國際競爭中的領先地位。
同樣,韓國信息通信產業部在2004年成立了“u-Korea”策略規劃小組,并在2006年確立了相關政策方針。2009年10月,韓國通過了物聯網基礎設施構建基本規劃,將物聯網市場確定為新增增長動力,據估算至2013年物聯網產業規模將達50萬億韓元。
韓國通信委員會相關人士表示,委員會已經樹立了到2012年“通過構建世界最先進的物聯網基礎實施,打造未來廣播通信融合領域超一流ICT強國”的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確定了構建物聯網基礎設施、發展物聯網服務、研發物聯網技術、營造物聯網擴散環境等4大領域、12項詳細課題。
美國:作為振興經濟的“新武器”
選擇“智慧電網”為切入點
早在1995年,比爾·蓋茨就在其著作《未來之路》中提出物聯網的概念,只是當時受限于無線網絡、硬件及傳感設備的發展,并未引起重視。后來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國際上互聯網、通信網均發展到較高層次,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上,國際電信聯盟發布了《互聯網報告 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物聯網概念,并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時代即將來臨,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因特網主動進行信息交換。
奧巴馬總統就職后,積極回應了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的概念,并很快將物聯網的計劃升級為國家戰略。該戰略一經提出,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極大的響應,物聯網榮升2009年最熱門話題之一。
奧巴馬將“新能源”和“物聯網”作為振興經濟的兩大武器,投入巨資深入研究物聯網相關技術。物聯網也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無論基礎設施、技術水平還是產業鏈發展程度,美國都走在世界各國的前列,已經趨于完善的通信互聯網絡為其物聯網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先機。
在美國7870億美元《經濟復蘇和再投資法》中,提出從能源、科技、醫療、教育等方面著手,透過政府投資、減稅等措施來改善經濟、增加就業機會,并且同時帶動美國長期發展,其中鼓勵物聯網技術發展政策主要體現在推動能源、寬帶與醫療三大領域開展物聯網技術的應用。
據專家介紹,目前,美國已在多個領域應用物聯網,例如得克薩斯州的電網公司建立了智慧的數字電網。這種數字電網可以在發生故障時自動感知和匯報故障位置,并且自動路由,10秒鐘之內就恢復供電。該電網還可以接入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大大有利于新能源產業的成長。相配套的智能電表可以讓用戶通過手機控制家電,給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務。
歐盟:引領世界物聯網“加速跑”
制定了一系列物聯網的管理規則
歐盟圍繞物聯網技術和應用做了不少創新性工作。在2009年11月的全球物聯網會議上,歐盟專家介紹了《歐盟物聯網行動計劃》,意在引領世界物聯網發展。在歐盟較為活躍的是各大運營商和設備制造商,他們推動了M2M(機器與機器)的技術和服務的發展。
從目前的發展看,歐盟已推出的物聯網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隨著各成員國在藥品中開始使用專用序列碼的情況逐漸增多,確保了藥品在到達病人前均可得到認證,減少了制假、賠償、欺詐和分發中的錯誤。由于使用了序列碼,可方便地追蹤到用戶的產品,從而提高了歐洲在對抗不安全藥品和打擊制假方面的措施力度。
此外,一些能源領域的公共性公司已開始部署智能電子材料系統,為用戶提供實時的消費信息。同時,使電力供應商可對電力的使用情況進行遠程監控。在一些傳統領域,比如物流、制造、零售等行業,智能目標推動了信息交換,提高了生產周期的效率。
為了加強政府對物聯網的管理,消除物聯網發展的障礙,歐盟制定了一系列物聯網的管理規則,并建立一個有效的分布式管理架構,使全球管理機構可以公開、公平、盡責的履行管理職能。
為了完善隱私和個人數據保護,歐盟提出持續監測隱私和個人數據保護問題,修訂相關立法,加強相關方對話等;執委會將針對個人可以隨時斷開聯網環境開展技術、法律層面的辯論。此外,為了提高物聯網的可信度、接受度、安全性,歐盟積極推廣標準化,執委會將評估現有物聯網相關標準并推動制定新的標準,確保物聯網標準的制定是在各相關方的積極參與下,以一種開放、透明、協商一致的方式達成。
物聯網“蛋糕”巨大謹防企業出現“浮躁癥”
當前物聯網的發展與互聯網最初階段相似,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甚至可以達到萬億級市場規模。目前,我國物聯網已開始在公共部門試用,大規模商用也許并不遙遠。對此,專家認為,我國應盡快確立物聯網國家戰略,在規劃發展的同時謹防出現企業“浮躁癥”。
新機遇引發興奮企業掀物聯網浪潮
2009年“物聯網”新機遇一出現,就引發了國內業界的興奮,立即成了熱門詞匯,不僅相關會議大大增多,不少企業也把它定為未來主攻方向。物聯網作為新興產業首先在江蘇掀起熱潮,此外上海、重慶、天津、廣東等地也都高調宣布要大力發展物聯網產業。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當許多企業愁眉苦臉之際,位于無錫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美新半導體(無錫)有限公司卻是一片朝氣蓬勃的景象。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趙陽向記者描述了當前正在進行的一項項海外收購案,讓人們看到物聯網企業的美好前景。
趙陽曾長期在美國模擬器件公司從事電子前沿產品的研發設計,擁有26項與該產品器件的電路設計、制造工藝密切相關的美國專利。他認為傳感器技術作為物聯網關鍵、核心技術有廣闊應用前景。其電子微機電、微加工集成技術目前居全球領先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產品全部出口,年均增長達 240%,2007年達1.2億元。2007年12月,美新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成為無錫物聯網產業的一個成功代表。
沒有隆隆機器聲,昆山南粵敏通光電公司開發生產的光纖壓力傳感器,8萬元一個傳感器,是單價。總經理劉志麟說,他們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周莊傳感器產業園中的50多家企業中的一員,主要從事光纖傳感器的研發生產,依托與中科院西安光機所、交通部科學院組建的聯合實驗室,擁有從傳感器件到測量系統和集成成套設備的研制能力。目前企業承擔了全軍總后重點攻關課題和交通部西部交通的重點課題攻關任務。作為生產傳感器的專業企業,他們明年的產值就可達到2億元,前景十分光明。
國內調研機構易觀國際的數據顯示,物聯網傳感器中的射頻產業2009年的市場規模可能達50億元,由此催生的電信、信息存儲處理、IT解決方案等市場潛力驚人。面對如此巨大的“蛋糕”,沒有企業甘心成為旁觀者。
我國仍處概念階段企業進入需防“浮躁”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當前國內物聯網產業發展仍處概念階段,大家各自為政,各自做一套,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解決方案,相互之間都不買對方的賬,事實上,產業的發展需要彼此協同合作,建立合作共贏模式。
“現狀表明,物聯網的發展已產生嚴重的功利化傾向。”中國移動無錫公司總經理劉京奎認為,目前,物聯網在我國轟轟烈烈地發展,相關方面的重視是好事,但要有長遠戰略眼光,不能急功近利,一哄而上。沒有基礎的企業一定要謹慎進入,更不要跟風,要防止出現“浮躁癥”。
昆山雙橋測控傳感器公司董事長王文襄提出,可以讓企業隨便進入,讓市場淘汰,但沒有門檻會造成一哄而上,盲目跟風,產能過剩,勞民傷財。
“物聯網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無論在哪個國家,物聯網都還沒有出現清晰的商業化應用及贏利模式,當前的應用基本要靠政府推動和投入。”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鄭立榮教授認為,政府的推動力量是我國的一大優勢,讓物聯網產業擁有難得的發展機遇,但另一方面,政府先要制定符合國家利益、也適合物聯網發展規律的戰略。
“要加快物聯網的推進,還必須建立一個多方共贏的商業模式,即讓物聯網真正成為一種商業的驅動力,而不是行政的強制力”。蘇少林說“要讓所有參與物聯網建設的環節和企業都從中受益,獲得相應的商業回報。”
專家們認為,物聯網建設不能為利益一哄而上,沒錢賺一哄而下,政府一定要吸取當年互聯網的教訓,根據需要和輕重緩急來進行規劃部署,一方面要高屋建瓴積極促進,另一方面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促進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