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規劃我國風電2015年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億千瓦,2020年超過2億千瓦。我國風電資源雖然集中,但大多遠離負荷中心,就地消納市場有限,并且“三北”地區
電源結構單一,抽水蓄能、燃氣電站等靈活調節電源比重不足2%,特別是冬季由于供熱機組比重大,基本沒有調峰能力。
近年來風電項目飛速增長,為了搶占風電資源,包括五大電力集團在內的多家發電企業大量上馬風電項目,很多民營企業家也盲目投資風電建設。由于大規模風電在當地難以消納,因此需要高電壓遠距離外送,但目前的關鍵問題是大區之間的網架聯系還很薄弱,沒有形成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和與之相適應的全國聯網能力。“棄風”似乎成了電網企業的無奈選擇。
風電離不開風,太陽能發電離不開陽光,而變幻莫測的天氣條件,使新能源發電大多具有間歇性、波動性特點。這些特征打破了原有電網電能供給和負荷需求之間的平衡,給電網調頻、調峰及安全穩定運行帶來了影響。
如何減少“棄風”,順利消納風電,成為實現規劃目標的關鍵。2011年12月,國家電網在河北省張北縣建立了全國最大的風光儲輸示范工程,希望通過儲能調節實現平穩可控的輸送。風光儲輸示范工程為新能源實現大規模開發利用,提供了良好的
解決方案。儲能電站的作用并不是把風機、光伏的電儲存起來再送出,而是通過
電池實時充放電,對輸出電能進行平抑,使得風機和光伏新能源處于可控、可調、可調度的狀態,使發電電能質量像常規的火電一樣平穩。 該項工程以風光發電控制和儲能系統集成技術為重點,實現新能源發電的平滑輸出、計劃跟蹤、削峰填谷和調頻等控制目標,解決新能源大規模并網的技術難題。
風光儲輸系統工程解決了風電、
光電并網的波動性問題,我們相信,未來它們能夠跟火電一樣,成為可預測、可控制、可調度的友好電源。在50年之后,風光儲輸將是普遍的電源形式,是最有希望替代火電的電源。這種“為未來投資”的做法,將極大地改寫中國電力發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