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剛剛落幕的第五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上(以下簡稱科博會),記者了解到本屆科博會共簽約117個項目,吸引資金達到886億元,同比增長25.5%。此外,論壇期間舉辦的采購商大會吸引了490余家國內外供應商、采購商參會,規模為歷年最大,促成簽訂采購合同20余個,采購金額128億元。
自2013年起,綿陽已連續舉辦五屆科博會,2017年9月7日開始的本屆科博會共吸引了來自20多個國家的700余家企業、單位攜近萬件高科技展品參展。殲—31戰斗機、長征5號火箭、翼龍無人機、北斗導航系統等80余件重量級高科技裝備也集體亮相綿陽。中兵裝、中電科、中船工業、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中航工業、中國航發等軍工集團將組團參展,展示軍民融合最新應用技術和成果。
“一五”和“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在綿陽布局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西南自動化研究所等一大批國防科研院所和大量軍工企業,讓綿陽成為國家重要的國防軍工與科研生產基地。2001年7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了《綿陽科技城發展綱要》,指出要建設好綿陽科技城,把綿陽市豐富的科技資源轉化為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中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本屆科博會以“軍民融合·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為主題,軍民融合自然是科博會的重頭戲。民營企業代表深圳量子防務在線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張浩說,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可以歸納為“一個谷”、“兩道門”、三個“迷”。張浩說,“一個‘谷’是‘死亡谷’,軍民融合項目從一個好的想法成長、進入市場,每步都會遇到‘死亡谷’;兩道門是‘玻璃門’、‘彈簧門’,軍方不知道好技術在哪里,企業不知道需求在哪里;三個迷是概念迷惑、需求迷茫、技術迷霧。”
解放軍軍事科學軍民融合研究院研究中心研究員孫艷紅說,要拆除軍民融合的壁壘,推進軍品準入退出制度改革,在稅收、金融政策上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在標準上,要加快軍民標準通用化工程。
國防大學軍事管理學院院長路文說,“過去一段時間,人們常用‘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來形容‘民參軍’難的問題。但這幾年一系列規章制度密集出臺,‘民參軍’制度環境大為改善,全國已有1300多家民營企業拿到了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這就很能說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