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同時強調要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當前,以軍民融合為契機,在全面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大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中國科技體系結構的理性重構和轉型升級,推動國防科技的顛覆性創新與軍事裝備的跨越式發展,是世界歷史留給當代中國的一大機遇。
首先,在人類社會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統籌規劃軍民融合與顛覆性技術創新,推動包括國防科技在內的中國科技體系現代化轉型升級。現代化是由自然科學發展推動工程技術進步,進而引發產業革命的過程。中國目前的科技體系是在民族危亡與復興的時代背景中發展起來的,以實用性、操作性、經驗性工程技術知識為特色,現代性原創性科學技術部分是從外部植入的。軍民融合,攜手重構以基礎科學理論為核心的一體化現代科技體系,不僅能消除重復建設獨立國防科技體系造成的浪費,彌補以工程為核心的國防科技體系的科學理論缺失,推動中國科技體系從經驗性工程技術到理性化科學技術的歷史性跨越,而且可以極大拓展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等現代軍事裝備發展的知識譜系,全面推進國防科技領域的顛覆性創新。
其次,在宏大社會人文語境中理性地拓展軍民融合,推動各種不同性質的科技創新客體一體化、自主化、理想化發展。這是現代意義上的顛覆性技術創新的本質所在。同傳統工程技術體系比較,現代科學技術體系是一個從科學理論中演繹出來的理性化知識系統,包括基礎科學、技術科學與工程技術。基礎科學作為現代知識的源頭,是顛覆性技術創新的首要環節,是全人類純粹理性的產物。通過基礎科學源頭創新可以開創全新的技術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從而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軍事裝備需求。國防科技本來就是科學技術,并沒有獨立于現代科技之外的國防科技。倘若僅僅把同軍事裝備有關的國防工程技術稱之為國防科技,則不僅遮蔽了國防科技的科技本性,而且切斷了它同科學源頭的邏輯關聯,斷送了從顛覆性技術創新到跨越式發展的國防現代化道路。軍民攜手打造一體化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就是把國防科技重心從陸、海、空、天、電等應用性國防工程技術領域轉移到以物理學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領域,從理論上進一步深度開發時間、空間、速度、能量等傳統物理量。國家要把軍隊不擅長的科學、技術、工程、裝備、產業等創新客體全部交給地方,交給市場,交給國際專業分工網絡;要建設世界一流的理論中心、實驗中心,吸引全世界的科學家走進中國,共同推進顛覆性技術創新。
再次,在國家防務知識化的龐大科技人文理論體系中深度挖掘軍民融合與顛覆性技術創新,推動各種不同性質的科技人文創新主體多元化、個性化、純粹化發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產企業在國防科技顛覆性創新與軍事裝備跨越式發展中具有不同職能,軍民融合應當深入把握軍民兩大不同性質創新主體的屬性、職能與定位,讓軍方從科技創新全面走向軍事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必須遵循人類知識生產的客觀規律,讓不同性質的創新主體按照其內在固有的本性自由發展,尤其要及時發現和培植新的異質性創新主體;軍事理論創新則必須適當超越現實需求,在各種不同的可能世界中放飛想象,構想未來戰場,并以未來可能的戰爭概念為導向創新軍事裝備理念和需求,創造其在市場中實現的各種條件,以促進國防科技顛覆性創新。未來軍民融合發展主要應當在軍民兩大創新主體之間培育各種以創新服務為宗旨的中介性主體,廣泛、深入開展軍事裝備發展的戰略性、法規性、評估性研究,全方位、多層次、分渠道溝通軍民兩大創新主體間的業務交流,使其在各自研究領域走向純粹化。在軍方出概念、地方出裝備的總體框架中,實現高校多創意、院所多樣品、工廠多產品,充分發揮哲學理念、社會科學思想、自然科學理論和工程技術裝備的獨特職能,在責權明確的基礎上軍民融合、產學研協同、多學科綜合,通過人才跨界流動,實現顛覆性技術創新。
最后,在科技創新社會化背景中適時地營造一種綠色的文化生態環境,推動軍民融合與國防科技創新的綠色化、制度化、革命化發展。從創新到顛覆性創新,首先是一場觸及思維方式的革命。當下必須徹底打破各種功利主義與經驗主義思想的牢籠,提高軍事智庫的智能,全面提升國防科技與軍事裝備戰略思維的境界,在可能世界中推進顛覆性技術創新。軍民融合制度化主要可以從宏觀層面上保證國家科技體制中理性化的分工與協作,綠色化從微觀層面保護不同科研機構中科技人員非理性的個性與興趣,革命化則是從思想文化領域保障各種新概念、新理論的蓬勃發展。把社會分工的原則性與崗位評價的靈活性有機結合起來,可以使各類創造性人才擺脫剛性體制的束縛,自由地跨界探索,在顛覆性技術創新中脫穎而出,攜手創造走向未來、軍民兩用的國防科技。
(作者單位:航天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