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介紹
近年來,煤礦事故時有發生,如何加強安全生產的防范措施,如何正確處理安全與生產、安全與效益的關系,如何準確、實時、快速履行煤礦安全監測職能,保證搶險救災、安全救護的高效運作,擺到了國家各級主管部門和領導的面前。同時如何改變目前煤礦企業對井下人員落后的管理模式,如何實現管理的現代化、信息化也成為所有煤礦企業關心的問題。我們認為,建立以災害預防、事故救助、電子信息化管理為主要目標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勢在必行。
"十五"期間,煤炭工業電子信息化建設在"九五"發展的基礎上,圍繞煤炭工業改革發展的戰略任務,以信息和知識資源的開發利用為核心,結合煤炭工業實際需要,重點進行煤礦生產安全監測監控、自動控制與企業管理系統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工作,已納入安全生產企業的經營管理日程。作為RFID技術的領先者,我們采用了國際最新的SUPER-RFID技術,開發了 "煤礦安全生產井下人員、設備分布自動識別管理系統",這一科技成果的實現,將為煤礦企業的安全生產和經營管理上臺階、上水平帶來了新的契機。
上述方案在井下人員管理方面實現的基本功能包括:
一、通過基于GIS技術的地理信息實時顯示、查詢井下情況:
1、任一時間井下或某個地點究竟有多少人,這些人都是誰。
2、每個人在井下任一時間的活動軌跡。
3、查詢一個或多個人員現在的實際位置,方便調度中心可快速正確的電話聯系該人員。
4、查詢有關人員在任一地點的到/離時間和總工作時間等等一系列信息,可以督促和落實重要巡查人員(如:瓦斯檢測人員、溫度檢測人員、排風人員等)是否按時、到點的進行各項數據的測試和處理,從根本上盡量杜絕因人為因素而造成的相關事故。
5、可實現多點共享供多個領導同時在不同地點查看;
二、井下人員每時每刻在坑道的實時動態分布,根據井下的實際地理情況制作相應的動態圖,使井下情況生動形象一目了然;
三、自動統計出各類人員下井的各種報表如下:
1、生產人員的下井時間報表、出勤月報表、加班報表、請假或缺勤報表等管理所需依據并可生成工資報表等。
2、制定和統計管理人員的巡查情況報表等等。
3、其他人員如參觀、考察人員是否按要求到指定區域等。
四、一旦發生各類事故,立即能查出有多少人遇險,遇險人員在哪里?他們是誰?
五、搶險時采取移動式識別裝置,更準確快速識別遇險人員具體地點和位置,提高搶險效率和救護效果。
在設備管理方面實現的功能包括:
一、車和其他重要設備的具體實時位置
二、計每一輛礦車每天的運輸的次數和出入頻率,便于管理。
系統介紹
1. 系統特點:
◆ 高度自動化
◆ 先進的網絡通訊系統
◆ 基于GIS技術的地理信息顯示、查詢系統
◆ 完善的數據分析系統
◆ 安全、可靠,在惡劣環境下24小時正常工作
2. Super RFID的卓越性能
◆ 遠距離,有效識別距離從2米到80米可調。
◆ 極高的防沖突性,采用多種防沖突方案,可同時識別200個以上標識。
◆ 高速度,Super RFID的移動時速可達200公里以上。
◆ 高度的識別可靠性,誤讀率小于十萬分之五。
◆ 安裝方便,一體化設計,無需外接天線或地感。
◆ 智能化,RFID與收發器之間可實現雙向高速數據交換,使應用靈活,數據安全得到保證。
◆ 可實現有方向性和無方向性的識別。
◆ 高可靠,適應工礦工作環境(-40℃-85℃),防水,防沖擊。
◆ 低成本,全部采用0.18uM的芯片,成本更低。
◆ 超低功耗,更健康、更安全。
◆ 全球開放的ISM微波頻段,無須申請和付費。
◆ 高抗干擾性,對現場各種干擾源無特殊要求。
3.系統工作原理
首先在井下的各個坑道和所有人員可能經過的通道中安放若干個信號收發器,具體數量和位置根據現場實際工況和要實現的功能要求而定,并且將它們通過網絡布線和地面控制中心的計算機聯網。同時在每個下井人員佩帶的礦燈上安置一個信號感應器,當下井人員進入井下以后,只要通過或接近放置在坑道內的任何一個信號收發器,信號收發器即會馬上感應到信號同時立即上傳到控制中心的計算機上,計算機馬上就可判斷出具體信息(如:是誰,在哪個位置,具體時間),同時把它顯示在控制中心的大屏幕或電腦顯示屏上并做好備份,管理者也可以根據大屏幕上或電腦上的分布示意圖點擊井下某一位置,計算機即會把這一區域的人員情況統計并顯示出來。同時控制中心的計算機會根據一段時間的人員出入信息整理出這一時期的每個下井人員的各種出勤報表(如:出勤率、總出勤時間、遲到/早退記錄、未出勤時間等)。另外一旦井下發生事故,可根據電腦中的人員分布信息馬上查出事故地點的人員情況,然后可再用特殊的探測器在事故處進一步確定人員位置,以便幫助營救人員以準確快速的方式營救出被困人員。礦車和其他設備的管理原理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