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一位女同學一路摸著來到了修理所,在劉茹簡陋的機房里,送給她一瓶從國外帶回來的香水時半開玩笑地說:“你一個月的工資可能也買不了這瓶香水。國外的科研條件好,準能找到你施展才華的舞臺,趕快轉業吧。”劉茹笑著把話題轉到了學術交流上。從小生活在都市的劉茹,堅持留在山溝里編織夢想。
寶劍鋒從磨礪出。劉茹兩年之內就熟練掌握了9類69種型號
雷達儀器儀表檢測維修技術,實現了由“門外漢”到“雷達維修通”的跨越。在基層貧瘠的土壤中,劉茹扎下了根,并開花結果。
華麗轉型謀打贏
劉茹到雷達修理所的頭10年,正值世界新軍事變革方興未艾,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維修保障技術日新月異。身處基層裝備技術保障一線的劉茹,先后3次調整專業方向,從雷達儀表維修到
計算機硬件維修,再到
軟件系統的研發,她每次都能華麗轉型。
1991年,南京軍區在雷達修理所籌建計算機專修室,負責全區軍械系統計算機設備維護。當時,計算機剛剛在部隊應用,人才短缺。
當年8月,上級要選派一名干部去學計算機,劉茹“爭”來了這個名額。一些官兵不理解:劉茹已是“雷達通”,何必闖進陌生領域找苦吃。劉茹有自己的想法:隨著武器裝備更新換代,如果不及時充電,就跟不上
信息化的節奏。
學成歸來后,劉茹主動請纓籌建軍區首個計算機專修室。為了提高維修技能,她將自費購買的學習機拆開,
測量一個個元件,記錄一個個數據,繪制了一套計算機工作原理圖。不懈的努力讓劉茹很快掌握了計算機維修的基本技能,實現了從模塊維修到片級維修的飛躍,練就了耳聽眼看便知故障所在并能有效排除的絕活。
掌握技術是為了給部隊解決難題。成為計算機專家后,劉茹下部隊、上海島巡修十分頻繁。幾年下來跑遍了40多個部隊100多個點,解決計算機設備疑難故障近千起。
“計算機軟驅
測試儀”是劉茹針對維修保障過程發現的問題研制成功的第一項科研成果。該成果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并參加了全國新產品推薦會。她還先后革新發明了UPS
電池充電器、電子語音備忘錄等10多項科研成果,所在專修室業務建設走在全軍前列。
上世紀90年代初,信息技術在戰爭中廣泛應用。劉茹焦急地想為我軍信息化建設做點什么??简炇菄谰?,劉茹回憶說:“我大學所學的信息化知識,還不如現在一個高中生。”但強烈的使命感驅使劉茹再次攀登。
隨著大批高新技術裝備在部隊“落戶”,對裝備器材
存儲方式、收發手段提出了新要求。劉茹大膽提出器材信息化平戰綜合保障系統的研制設想。這是一個綜合集成計算機網絡、條碼識別、
數據采集、光機電一體等高新技術的前沿課題。面對挑戰,劉茹帶著團隊迎難而上。經過三年艱苦攻關,終于完成系統的研制。該系統的誕生,使裝備器材存儲空間節省了80%,非正常損耗降低了70%,收發效率提高了16倍,劉茹也獲得了第一個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這一次的成功之后,劉茹沒有停頓,她的目標鎖定下一個目標:研發裝備保障感知系統。
劉茹每次轉型,都能成為新領域的帶頭人。不過,她的華麗轉身,并非為了獵取一個個“領頭羊”的虛名,而是聚焦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需求,讓科研直接服務戰斗力。
甘為人梯育英才
作為軍區裝備保障科研戰線的領軍人才和學科帶頭人,劉茹始終把打造過硬創新人才群體作為職責所系,在她身后,崛起的是一個優秀的人才方陣:17名年輕科技干部人人能主修、個個有成果;科研團隊5年獲得26項軍隊科技進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