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一区/夜鲁鲁鲁夜夜综合视频欧美/欧美性专区/pornuxxx

  • 我軍高工曾參與殲10技術談判 遇俄刁難拍案而起
    2010-05-24 新京報

    許錫龍
    許錫龍

      許錫龍 原空軍裝備研究院航空裝備研究所第二研究室高級工程師,殲-10發動機研制特聘專家,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工程及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 項目的專家組成員,曾參與編制應急動力裝置通用規范、飛機維修品質規范等國家軍用標準。

      榮立個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1999年被中共豐臺區委、豐臺區人民政府授予“人民功臣”稱號

      逝者其人

      可以錯過所有的人生瞬間,卻不能錯過殲-10的一切,許錫龍告訴家人,研制殲-10的20多年是他這輩子的榮光歲月。

      4月的北京,天氣漸漸回暖。白天,陽光照進偌大的房間里,徐祖華顯得有點孤單。

      從結婚到老伴離世,徐祖華和許錫龍共同走過40多年。40余年里,徐祖華覺得丈夫幾乎天天都在忙碌:次子呱呱墜地,他忙碌工作4天后才見到妻兒;父親、岳父病重離世,試驗一線的他沒有見上最后一面;可當殲-10殲擊機將飛越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時,臥病醫院近2個月的他卻執意出院,“殲-10要參加國慶閱兵,我要在家看。”

      殲-10之喜

      首飛成功獨飲慶祝

      1962年,從北京航空學院畢業的許錫龍入伍空軍第一研究所,成為一名軍隊科研干部。

      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決定開始自主研發的國產第三代殲擊機,殲-10戰斗機工程立項,許錫龍在空軍擔任課題組的組長,著手開始發動機、應急動力以及非航電監控系統等一系列研究。

      徐祖華是許錫龍大學時期的同學,也是入伍后的戰友。徐祖華介紹,研究殲-10戰斗機完全需要工程師們自己探索,“沒有指導借鑒,更沒有現成的圖紙和設備,一切從零開始。”

      許錫龍的次子許翀記得,父親研究殲-10的時候,印度從前蘇聯和英法進口了大批戰斗機,經過改造后都試飛成功了,臺灣地區也在美國的幫助下走在前面。他問父親“我們是不是有點晚了”,許錫龍卻說,沒什么大不了,這只能更加激勵中國的航空專家們。

      1998年3月23日,許錫龍在電話里得知殲-10首次試飛成功。為了慶祝,很少下廚的許錫龍下班后特意炒了幾樣拿手菜,家人還沒回來,自己獨自喝酒慶祝。

      “都高興瘋了。”徐祖華說,年近60歲的丈夫像個孩子,手舞足蹈的,嘴里不停地說“高興”,“那是他近20年的心血。”

      在許錫龍家中的客廳中,兩米高的玻璃柜里滿滿當當擺了三四層的世界主流軍用飛機和發動機模型,“太行”、“昆侖”發動機和中國空軍主戰飛機等飛機模型都擺在很顯眼的位置。一架深灰色的殲-10戰斗機模型,放在一進門就能看見的電視柜上,模型底座上是許錫龍自己動手粘在上面的空軍軍徽,紀念殲 -10首飛。作為幕后英雄之一的許錫龍,被空軍授予二等功。

      殲-10之怒

      對手刁難談判時拍案而起

      在研究殲-10項目的過程中,許錫龍曾作為我國軍方代表5次赴俄羅斯進行技術及合同談判,采購引進發動機等設備。

      許翀還記得父親講的談判故事。談判桌上,俄方的技術指標達不到我國要求,并稱想要高技術就要出高價錢。長時間的磋商后,對方突然的一句“印度人沒你們中國人事情多”讓許錫龍大為惱火,拍著桌子站起來質問對方,談不攏就不談,但別刁難我們。第二天,俄方的代表為自己的失言道了歉,引進合同也按照當初計劃的簽訂了。

      “我們沒有錢可以浪費。”許翀說,父親告訴他每次談判心里就一個原則———給國家省錢。

      許錫龍的生平簡介上寫著這樣一句話,“工作高峰期間,每年出差長達200多天。”徐祖華說:外出公干,除了工作幾乎沒時間出門,去了幾次西安,連華清池和兵馬俑都沒去過。同事和他開玩笑說,家是他的空軍第一招待所,每次見他出差回來都要問,“老許,你這次又去幾招了?”

      1999年11月,許錫龍在出差返京的火車上摔斷了三根肋骨,但只在家休息了兩天,周一就又忍著疼痛到外地出差。第二年單位組織體檢,醫生在胸透檢查時發現,他的肋骨已經長錯位了。

      丈夫工作的領域涉及國家安全,徐祖華從不過問他手頭的工作,甚至連他出差要去的地方都不能問。

      1998年,徐祖華突然接到上海親戚來的電話,說孩子的爺爺病重,讓許錫龍盡快回老家。可徐祖華根本不知道丈夫的去向,無奈之下只好聯系空軍科研部,托組織找許錫龍。

      事后家人才知道,許錫龍就在離上海不遠的南京,可當他接到通知趕回老家時,父親已經離世。

      殲-10之盼

      希望能裝上國產發動機

      去年8月,身體不適的許錫龍入院檢查,醫生懷疑是腫瘤要求他住院,隨后確定手術治療。

      臨近十一,術后的許錫龍處于恢復階段。為了不影響看閱兵直播,他堅持要回家,“殲-10要過天安門,得回家看。”徐祖華說,殲-10飛過天安門時,老許很激動,閱兵一結束就給同事發了很長的短信說,希望殲-10戰機能盡快裝上國產的發動機飛上天。“這是他生前的遺憾。”

      徐祖華說,老許一生的理想都與天空有關,兩個兒子的名字也不例外。長子許翔,希望他高飛遠翔,次子許翀,但愿他一飛沖天。教育子女,他希望他們獨立,不能忘國忘本。

      許翀說,可能由于當兵的緣故,父親的“家國觀念”很重,哥哥移民曾讓父親很不理解。他曾有一次赴國外工作的機會,也讓父親否決。“我知道,他是希望我們留在國內,為國家創造價值。”許翀說,父親很喜歡成龍的那首叫《國家》的歌。

      在許翀心中,父親是位指點迷津的良師。許翀說,他做公司的項目時,父親常常為他搜集資料,為他演示的幻燈片提意見。

      許翀回憶,父親離開的那天早上,他們討論著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父親夸贊那位80多歲的法國指揮家“了不起”。父親給他看了帶在身邊的備忘錄,那里是他從生病到治療期間每天早晚兩次親手記錄下來的身體指標數據。

      “2010年1月2日晨,體溫37.2℃,空腹血糖5.8,血壓128,正常。”還沒來得及記下晚上的數據,備忘錄上的日期便永遠停留在許錫龍離開的那一天。

      本報記者 賈鵬 實習生 劉珍妮

      親友寄語

      你離開得突然,我們都會永遠把你記在心中!永遠愛你!

      ———兒子許翀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版權隱私  |  友情鏈接  |  站點導航